新澳门六合彩内部资料

【艺行】暑期社会实践|浙外学子跨越千里:探寻非遗根脉,传递文明回响

作者:新澳门六合彩内部资料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

指导老师

余霄

团队成员

23美师1班邹心源

24网新1班谢一凡

22音乐2班魏珏佳

23英语6班许轩闻

23捷克语1班黄丹妮

24网新1班施文

23汉教1班马瑞雪

21西语2班严梓烨

23艺科1班刘旭阳

当江南的蝉鸣还在耳畔回响,一群年轻的身影已踏上向北的旅程。今年暑期,浙江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国际传播专项团队远赴东北与内蒙古,开展了一场以“探寻非遗文化,加强国际传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与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入辽宁岫岩和内蒙古草原,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和数字化记录,探寻岫岩满族剪纸和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传承脉络与当代价值。

内蒙古草原风景及队员身影

(一)跨越地域,连接传统与现代

本次实践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队员们希望能够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的结合点。让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这次实践的核心意义。团队成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国际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王新立老师工作室

(二)从辽东半岛到内蒙古草原的文化追寻

7月中旬,实践团队从杭州出发,一路向北,第一站来到了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在这里,队员们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岫岩满族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立老师。在王老师的工作室里,队员们被满墙的剪纸作品所震撼。这些融合满族图腾与现代审美的艺术品,既有象征吉祥的“嬷嬷人”,也有记录节庆的“萨满舞”,每一张剪纸都藏着满族先民的生活智慧。

王老师耐心地向队员们演示了“阴刻”“阳刻”等剪纸技法,手把手教授如何用一把剪刀剪出多层镂空的纹样。队员们围在桌前,认真模仿,不时被老师幽默的讲解逗笑。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红纸上,透过剪纸的镂空处形成细碎的光斑,仿佛给这些传统图案赋予了新的生命。

“剪纸不只是手艺,更是我们满族的历史书。”王老师的话让队员们明白,非遗剪纸的每一根线条都连着民族的根。

参观王老师工作室

队员们学习剪纸

王新立老师接受采访

离开岫岩后,团队继续北上,来到内蒙古草原。在广袤的草原上,队员们见到了用歌声记录生活的德力格仁贵老师。他身着传统蒙古族服饰,拨动四弦琴,悠扬的琴声随风传向远方。

德力格仁贵老师的叙事民歌里,有母亲对年幼儿子的千叮万嘱,歌声里满是草原母亲的温柔;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告白,旋律里藏着马背民族的热情。特写镜头下,四弦琴的琴弦振动,老师的手指在琴杆上灵活跳跃,琴声时而如骏马奔腾,时而如溪流潺潺。

“四弦琴是草原的喉舌,歌声是我们的心跳。”德力格仁贵老师用蒙语解释着歌词里的草原意象,队员们则用手机记录下这段段珍贵的琴声与歌声,眼神里满是震撼与敬畏。

德老师演唱蒙古民歌

团队在拍摄工作中

(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

在实践中,有许多难忘的瞬间让队员们久久回味。在王新立老师的工作室里,当队员们第一次独立完成一幅剪纸作品时,那种喜悦与成就感溢于言表;在内蒙古草原上,当德力格仁贵老师的歌声响起,全体队员静静聆听,仿佛与草原融为一体。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王新立老师将自己的一些剪纸作品赠送给团队留作纪念,这些作品的边角还留着老师手指的温度;德力格仁贵老师则耐心地为队员们介绍弹奏四弦琴的基础知识以及蕴藏在蒙古叙事民歌里的动人故事。

这些瞬间,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心灵的对话,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队员剪纸作品展示

王新立老师展示剪纸作品

团队成员在蒙古包的合影

(四)从文化体验到传播使命

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意识到,国际传播从来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要让世界看见——满族剪纸的每一刀,都刻着一个民族的坚韧;蒙古民歌的每一个音符,都飘着草原的辽阔。

队员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剪纸纹样的高清照片能够看清纤维的走向;民歌录音的波形图上,藏着草原风的弧度。这些素材将成为后续国际传播创作的基础。

实践让队员们明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表达方式,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担当。当江南的细腻遇见东北的厚重,当年轻的目光撞进古老的传承,这场跨越千里的对话,才刚刚写下第一行注脚。

团队成员与王新立老师合影留念

团队成员与德老师合影留念

(五)成员感言

当我用指尖触碰四弦琴的琴弦时,当我用手机记录下德力格仁贵老师的蒙古民歌时,当我听着四弦琴声在草原上回荡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传播不在于翻译每一个词,而在于传递心跳般的共鸣。文化跨越语言而相通,未来我愿成为中捷文化的桥梁,让世界听见更多中国草原里的故事。

——23捷克语1班黄丹妮

这十一天的实践,对我来说是向匠人求艺的求索之旅,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之旅。当我们将镜头对准剪纸艺人颤抖的双手、对准民歌传承人眼角的泪光,记录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传承的庄严承诺。未来,我们将以跨文化传播为使命,让岫岩剪纸的镂刻声与科尔沁民歌的长调,共同谱写中华文化的新乐章。

——23艺科1班刘旭阳

当科尔沁叙事民歌在草原上响起时,那悠扬的旋律仿佛拥有了生命,与广袤无垠的草原融为一体。采访非遗传承人德老师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蒙古民歌里蕴含的对草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忱。这不仅是音乐的传递,更是草原文化跨越时空的诉说,让我明白,优秀的非遗文化有着能让不同人都心生共鸣的力量,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与传播。

——24网新1班施文

指尖翻飞间,岫岩剪纸将东北林海的生灵、民俗凝于红纸,剪刻出满族的记忆;悠扬歌声里,蒙古族叙事民歌诉说着草原的兴衰与豪情,传递着草原民族的精神。非遗是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财富。唯有主动传播,才能让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独特韵味。

——23英语6班许轩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