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王姿妮
队长:24音乐1班韩可妍
队员:24金工2班李文娜、24小教1班刘小雪、22国贸1班 郭丽婷、22国贸1班韩希、24商英2班舒晨茹、22旅管2班孙萌萌、24韩语2班顾以琳
2025年7月27日,“弦外知音”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杭州实践团踏上了一场充满意义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目的地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种子。

踏入非遗殿堂,开启文化之旅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拥有非遗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创意研发等多项重要功能。其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为15153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传统工艺和传统戏剧专题陈列等常设展厅,还有传统表演艺术厅、非遗数字与文献中心等多个功能区域。
实践团成员们怀着期待与兴奋的心情踏入非遗馆,仿佛瞬间穿越时空,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世界。馆内丰富多样的非遗展品和精彩绝伦的展示方式,让成员们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领略非遗魅力,感受文化底蕴
馆内围绕“生活”这一核心,以“人与过程”作为逻辑主线,将基本陈列巧妙地划分为“口传·印记”(民间文学)、“手艺·生活”(传统技艺、传统美术)、“身心·智慧”(传统医药、体育游艺与杂技)、“演绎·风韵”(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仪庆·精神”(民俗)五大板块。每个板块都独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浙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在“口传·印记”展区,成员们聆听了白蛇传说、梁祝传说等民间故事,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承载着浙江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让大家感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独特韵味。让古老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走进“手艺·生活”展区,就如同置身于一个传统手工艺的宝库。这里展示着木板水印、活字印刷、永康锡雕、竹编等各种精美绝伦的手工技艺。成员们亲眼目睹了展馆内匠人们精湛的手艺,被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和热爱所打动。大家纷纷驻足观看,有的成员还亲自上手体验,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和魅力。比如,在体验漆扇的印制过程时,成员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按照匠人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成印制。当看到自己亲手印制出的作品时,那种成就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身心·智慧”展区则向成员们展示了传统医药、体育游艺与杂技等方面的非遗项目。在这里,成员们了解到了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体育游艺与杂技所蕴含的力量和技巧。
来到“演绎·风韵”展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表演让成员们大饱眼福。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将传统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仪庆·精神”展区主要展示了浙江地区的民俗文化,从传统节日到民间庆典,无一不让成员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那些精美的民俗展品和生动的场景复原,让成员们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亲身参与到了那些热闹非凡的庆典活动中。
现代科技赋能,让非遗“活”起来
除了丰富的展品和精彩的展示,非遗馆内的创新展示方式也给实践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字屏模拟互动、3D投影、亲自动手制作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非遗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变得生动有趣、触手可及。
在馆内的一些区域,成员们可以通过数字屏模拟互动,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等详细信息。3D投影技术则将一些非遗项目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亲自动手制作的环节,更是让成员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非遗技艺的理解和掌握。

传承非遗文化,肩负时代使命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非遗馆之行,让他们收获颇丰,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种子。
成员们纷纷表示,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要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关注非遗、热爱非遗。

“弦外知音”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杭州实践团的这次非遗馆探索之旅,是一次充满意义的文化之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成员们会将这次实践活动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共同守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