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陈海平、姜云峰、阳益平、吕彬
团队队长:新澳门六合彩内部资料
22艺科1班 徐潇潇
团队成员:22旅管1班 贺育晨、23科教2班 陈明航、23汉师2班 高幸、23翻译3班 唐畅、22汉师2班 刘鑫婷、23旅管3班 彭玉娟、23工商管理 施海佳、23英师1班 龚姿云、23小教2班 魏心阳、23旅管3班 徐嘉苗、23旅管3班 敬艾儿、23汉师3班 樊芯瑜、23小教2班 蔡航语、24艺科4班 王泓懿、24旅管1班 倪洪臻、24科教1班 郑果、23日语4班 刘彤、22美师2班 金挑一、苏里南 Rain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响应乡村振兴生动实践,2025年7月15日至7月30日,浙江外国语学院“长亭外·绘眼行记”实践团在陈海平、姜云峰、阳益平、吕彬等多位指导老师带领下,走进浦江县杭坪镇薛家庄金坑源度假区,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24名学生以绘眼为媒、以器物为介,通过绘画、调研、视频拍摄等多种形式探寻民俗纹理,用青春之笔赋能乡村文旅,助推文化与生态共融的“新乡村”建设迈向更深处。

亭前访旧:走村入户中的文化回响
“这些陶盆陶罐真漂亮!”陈老师捧着老物件感叹。队员们分组入村调研,扎进老屋探索器物的身影,村民操着一口浦江话向队员讲解用途,队员们感受岁月的痕迹,聆听器物承载的乡土记忆。桌上的茶壶,角落里的钱板,灶台旁的木勺……寻常器物都成了队员眼中的珍宝。


绘眼成景:一纸一笔下的器物新生
在完成调研之后,实践团成员迅速开展器物绘制与文字记录工作。新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延续与新生,而这些老器物正是乡村文化最质朴的注脚。
队员们屏气凝神,仔细阅读每一件器物。握笔落纸,线条流转间,器物的轮廓与神韵逐渐浮现。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唤醒这些老器物中沉睡的故事。


光影为媒:镜头美学里的记忆重构
依托绘眼行记团队丰富的影像创作基础,队员们围绕典型器物和民俗场景编写脚本,分组拍摄系列器物短片,涵盖纪实、访谈、剧情等多种形式。
为了精准捕捉杭坪镇的本真风貌与器物故事,队员们展现了高度的协作精神。在晨光薄雾中拍摄空镜,在夜幕降临后撰写分镜脚本,在现场进行实地勘景保证最佳效果。通过这些影像实践,那些在遗落岁月长河里的器物,逐步显现出原有模样。



青春答卷:乡村振兴的绘眼新篇
“长亭外,古道边”,不仅是诗意的叙述,更是实践团员们踏入浦江山水的真实写照——闯入时光罅隙,拾起散落其间的乡土记忆。挖掘乡村背后的文化基因,抚摸器物的肌理,当生活智慧与乡土情怀碰撞,当艺术创造与文化根脉深度融合,他们用文化唤醒乡土记忆,以青年视角重构乡村之美。


绘眼行记·长亭外浦江金坑源度假区民俗考察项目虽已落幕,但浙外学子与乡村的对话仍在续写新篇。他们将继续以文化为笔,以青春为墨,在奔赴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描绘出更加绚烂多彩的未来,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时代答卷。


实践心得
这次社会实践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特别的体验。我们走入了浦江的杭坪村与薛下庄两个村落进行实践。我们进行了器物绘画、器物文字撰写,器物视频拍摄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深深地将这些民俗故事刻入心底,并将它们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当地民风民俗,还与当地村民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比如,我们认识了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大胜,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们对当地村庄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与他建立起友谊。我们给他的一只小猫取名为“紫苏”,留下了独属于浙外人的美好祝愿。还比如,在拍摄米筛爬相关的视频时,那位奶奶耐心地教导我们制作米筛爬,并为我们制作了慢慢一大锅。我们几个同学和奶奶一起围坐一桌,吃着热气腾腾的米筛爬,窗外下着小雨,特别宁静美好。
还有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是我们迎来了来自苏里南的留学生Rain成为我们的第一位外国队员,他与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与感动。看见器物与民俗通过他传播到更远的土地上,我感到由衷地骄傲。
——23翻译3班唐畅
曾以为民俗只是旧物与传说,直到亲手触摸老器物的温度,听村民们讲背后的故事,才懂每道纹路里都藏着生活的智慧。从最初面对走村串户的拘谨,到后来能自然攀谈挖掘细节;从对调研方向的迷茫,到学会分工协作推进项目,我们在实践中褪去青涩。
同行者的陪伴与老师的指引,让这场成长更有力量。民俗调研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记录文化,更是对传统的敬畏与对世界的包容。长亭外的告别,是成长的新起点。
——23小教2班 魏心阳
在绘眼行记的日子里,我愈发清晰地感知到:老器物是打开时光的钥匙。玻璃煤油灯的光晕曾照亮无数夜读时刻,多宝文具匣的抽屉里凝结着几代人的笔墨温度。我们以画笔为桥,在器物的肌理间追溯乡土记忆,再用镜头将这些沉默的故事酿成流动的影像——这正是一场以艺术为媒介的文化寻踪。
这份寻踪因孩童的热忱更添生动。张大胜小朋友捧着刚出生的小猫奔向我们时,眼中的雀跃恰似乡土文化最鲜活的脉动。我们为小猫取名“紫苏”,既巧妙呼应浙外“ZISU”的英文缩写,暗合院校实践的文化使命;又以这株生于乡野的植物为名,勾连起土地的本真气息。于是,老器物承载的村落记忆、院校的文化探索、孩童的自然馈赠,因这个名字产生了奇妙的联结。
当画笔勾勒出器物的岁月痕迹,当镜头让器物的故事流转,我们实则在完成一场温柔的文化转译:让蒙尘的老物件从角落走向台前,让村落的集体记忆被看见、被延续。而“紫苏”的灵动与孩童的纯真,更让老器物的厚重有了当下的温度。最终恍然: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止于器物的留存,更在于人与物、校与乡、今与昔之间,那缕生生不息的联结。
——23汉师2班 高幸
暑假,我跟随“绘眼行记”开展了寻找老器物的社会实践。在浦江这片土地上,我了解,绘画,拍摄着这些老器物。这些经历让我对浦江乡村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倍感珍贵的还有和同伴并肩的时光,烈日下的拍摄,不断修改的脚本,收工时的轻松,这些点滴让我们结下了纯粹而深厚的友谊。
此行,我不仅用画笔记下了老器物的形,更用心体会了乡土文化的魂。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将永远陪伴着我。
——24艺科4班王泓懿